< 返回博客

2024手记


悲伤从来不会有答案。

情感是消耗品,再失败几次我可能就要拒绝共情了。可我的情感注定如此。


日复一日的重复让我感到些许安稳,可我应该明白一切都会改变,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。人与事总在变化中。


生产资料或许是一旦投入人力,就能以某种特定方式产生价值的东西。


当悲伤伴随着一道道思绪侵袭而来,我又能躲到哪里去呢?人生注定是个悲剧。


看到别人的生活会令我感到异常的焦虑与不安,似乎我是被世界落下的那个人,与此同时各种自我否定的念头就翻涌上来。

只是没想到如今的我仍旧会这样,我自以为已经能淡然的接受这些。


我要赚很多很多的钱,然后去干好多好多没用的事。


当你习惯了快乐,那不快乐就是痛苦的;当你习惯了痛苦,所有的平凡都是惊喜。


因果形式的交叠与第一性原理

通常我们学习和了解到的知识,是经过多次因果与形式的交叠之后,建构在最上面的一层事物,这就像是一座楼阁,人们处在高层,因为大多数人都在高层、只关注高层,高层有着更加富丽堂皇的装修,也有着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,而在它底层更为晦涩的结构难以被人了解,甚至不被很多人所意识到。

这时候一个有哲思、有能力的人,一眼就看到了人们思维起点的不足,并尝试一层层地解构、解释、甚至改变整个楼阁,这就是第一性原理的存在形式。这个过程一定是通过对概念、惯用法的拆解达成的。


未被承托的情绪会落入悬崖,转眼就会变成冷漠。

不过还好有小猫。


论荣格心理类型理论的流行

当那些精美的、高尚的、被束之高阁的事物变得流行,必定意味着其真实含义的部分丧失,转而变成大众口中的些许谈资,甚至只留下一副躯壳。不过我们并不需要为此惊慌,也不需要为大众的“愚昧”感到失望,因为这场流行的巨浪席过之后,一定会留下一些种子,进而通过一些不可预料的方式方法改变大众,原始的内核或许也因此才会变得更加完整或完美。


期待有一天在车上听歌不需要戴耳机。


我这辈子或许无法摆脱家庭长幼尊卑道德带来的束缚,因为我无法承受他们的痛苦,也不能强求他们看清楚这些事情。


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,我却停滞不前。


如果通过对人类个体心灵底层建设的探索,可以将人分为多个大类,那说不定集体也可以进行“性格”上的分类,进一步或许能做到对文明性格的分类。

要做到这一点,需要站在整个集体的外部,去思考集体的状态和行为。


逻辑上的因果关系与现实时间上的先后关系通常并不对应。


我知道人生来孤独,然而。


忒修斯之船的两种解释:

  • 形式没变
  • 与外界的关系没变

真诚的话要说给自己听。


不要和让自己不爽的人过多交流,以避免进一步影响自己的情绪。

如果我摆脱自卑的方式是让自己强于大部分人,那我就仍是弱小的。这事情应当只与自己有关。


不纠结于名字、不着相,才能做到兼收并蓄。


总有一些事情会消失在夕阳下。

有时候真觉得人类这个种族应该灭亡才对,我应该为此尽一份力。


做技术带来的满足感本质上是直觉的需求被满足带来的,这种满足感需要被扩展到更大的范围,而不是仅限于技术层面。因为我想在社会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,至少能有足够的保全自我的能力。

我在技术领域如鱼得水,因为我长时间浸淫于此,有足够清晰的知识体系、足够全面的模型,能看到藏在各种形式之下的因果关系,进而才能让直觉轻易运作。如果要在新的领域达到这种情况,或许也需要长时间的熟悉。

不过令我最困扰的还是与人相关的事情,而社会上的事情总是如此。有人参与进之后,感情因素就会被引入进来,我又会陷入各种情绪波动之中,它们有时如此难以抗拒,以至于近乎无法动用直觉以及思考。我想我也不能丢掉这些,需要一些稳定的隔离机制。


怀旧的人如同倒着行走,满含热泪地赞美着面前的、被时间镌刻过的美丽,不忍直视前路的孤独、荒芜与恐怖,乃至毁灭。